探入意识之海:谈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

13
发表于2017-11-01 09:02

  ●从一个问题出发:怎么去理解无言以对的时刻?

  许多我们人生中所经历的奥妙或感动,言语派不上什么用场,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是沉默以对,我们得闭起嘴巴,开放其他感官知能去品味。从这一个问题出发,我们怎么去理解生命中那些无言以对的时刻?

  研究应用艺术,时常与艺术家一起工作的陈一平教授,在这场讲座中邀请大家「允许一点跳TONE与想像」,他以自己跟艺术家合作的挑战为例,跳脱框架「thinking out of the box」,但并不是没有框架「Thinking without box」。

  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所言「生命中总有连舒伯特也无言以对的时候」。陈一平教授照样造句成为:「对意识的探索与沉思中,总有连神经科学家Damasio、物理学家Archibald Wheeler、心智哲学专家洪裕宏……也无言以对的时候」。

  科学取径的美感研究就如同知识加工厂,关注于大脑如何处理美感刺激(艺术品)?有多少部门协同合作,包含视觉,注意力,决策,情感因子,情境因子等等,日趋严谨的控制组操弄,试图搞清楚每一个环节的特性,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拆解。这种作法虽然产生很多数据论文,但是似乎走不进「审美」的核心。如何去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被日落的情境感动呢?

  ●美感经验的三大类型

  了解生命、认识自我,「我是谁?谁是我?」这个问题,已经人类的理性逼到疆界,我们能有答案吗?陈一平教授表示,知性的路径走到一个地步很难继续往下走。生命是用来被体验,而不只是用来被理解。「体验」作为理解之外的途径,可能突破逻辑的限制,打开另一条出路。

  美感经验有三大类型:第一种是由愉悦所驱动(pleasure-driven)许多应用艺术、工业设计都是,例如:瑞士画家Paul Klee线条色彩轻快愉悦的画作,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二种是戏剧张力,这项主题经常出现在西方艺术中,透过压力的累积与释放,艺术中的冲突帮助我们整顿内在紊乱的情感世界,就像是吃了心灵的泻药,为心灵做清刷,刺激蠕动,排除负面累积。例如:毕加索的画作Guernica1937画西班牙内战的残酷,满溢撕心裂肺的情感,唤起大家对战争的注意。

  第三种是意识扩张,东方艺术如安静的中国文人画,常常可以让观者感到沉静,放下自我武装,画作邀请你放下严格边界的自我定义,进入自我消融(相对于自我武装)的境界,这是一种出离世俗的存在经验。例如:牧溪六柿图,墨色浓淡舞出奇异的韵律、潇湘八景烟寺晚钟的画面则采用非常含蓄的暗示。

  ●合一:探入集体潜意识的大海

  陈一平教授邀请大家试着用开放的心来思考:意识跟物质的关系,是否有超越个体以外更大连接的可能?他谈到由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一说,人会进入一种自然地流动感,创造力最高峰的状态迎向最顺畅的流动,这会伴随着时间感的扭曲以及自我边际感的消失。对这些杰出人士而言,高峰经验不但是他们在专业领域上获得巨大成就的要件,而且更可以提升他们存在的质量。高峰经验接近于中国美学中的忘我、天人合一的审美经验。

  由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所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就是他深入探讨跨文化象征的共通性,分析大量关于神话宗教仪式象征所得出来的一项理论。白话来说,每个人以为自己像是孤岛一样地独立存在,其实在海平面之下,我们都是互相联结、伫立在共同的板块上。

  如果我们假设集体意识存在的话,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有助于回答一些人类自我认识的问题,如:自闭症为什么这么少见?又如:我们生在社会脉络、人际关系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位置,不可能有绝对的客观,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能够同理他人。

  我们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具有运动和感官的双重功能,自己做出动作,和观察别人做出一样的动作,会在大脑的同区域引发类似反应。镜像神经元赋予个体模仿他人动作的能力,也让我们能够跨出意识的孤岛。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个体意识(私我),但是仍然有一个可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可以透过日常生活语言(common sence)来沟通。

  只有人类有集体意识吗?其他生物有吗?陈教授举植物为例,植物神经学家Stfano Mancuso研究发现感觉信号处理能力的复杂程度超过我们的想像,他发现植物会用2000~3000不同的术语(费洛蒙等)来沟通;人类感官约10几个,高等植物所拥有的感官种类有15到20种。

  ●爱因斯坦的回信

  科学走到极致发现宇宙生命之奥秘,和人文艺术走到所发现者有其共通之处。有一位丧女的父亲写信给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问他应该怎么跟小孩子解释姐姐的死亡,爱因斯坦回信道:「每个平凡人都是我们所称的宇宙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局限在某个时空的部分,在他的体验里,他的思想与感受都与其他人隔绝开来,但这就像是意识上的视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限制于个人的欲望,以及只开放给少数人的情感,我们的任务是让自己挣脱这个牢笼:扩大自己的悲悯之圈,拥抱所有的生物以及美丽自然的整体性,没有人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但光是努力迈向这个目标,就能带来部分的解放,以及部份安全的基础。」

  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体验过高峰经验或者天人合一之感。陈一平教授进一步提出问题,希望大家思考: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人类认为彼此相连,跟认为彼此不相连,这两种想法所带领我们迈向的未来会有什么不一样?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