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懂带小孩”,还是社会要求女人的标准太高了?

36
发表于2017-11-28 01:56

  有时候,“男人带小孩”是种笑话。

  我们说的不是“堂堂男子汉怎么沦落到带小孩”的嘲讽——这种嘲讽,筑基于饱含偏见的性别分工,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要做男人该做的事,寻找有薪工作,才有男子气概。是以,一个找不到女人来为自己带小孩、无法让自己的女人乖乖带小孩、或者性别越界去做女人该做的事的男人,不是个男人。

  我们说的是“男人果然不懂带小孩”的调侃。想快速了解它,可以找找“父母大不同”的育幼对照图:妈妈带孩子,爸爸玩孩子;妈妈觉得孩子比较重要,爸爸觉得电玩比较重要;妈妈用手捧着孩子,爸爸用脚顶着孩子;妈妈带孩子躲避危险,爸爸将孩子带进危险;妈妈不辞辛劳不厌其烦,爸爸便宜行事免得麻烦;妈妈哄孩子入睡,爸爸比孩子先睡……

  这些幽默,不断复述:男人带小孩的方式,就是和女人不同。男人会用充满创意但十足危险的方式带小孩,因此让他们单独育幼简直是一场悲剧,妈妈千万不能放心,也不该随便尝试。

  有趣的是,这类讲法确实引起了共鸣:在社群网站内,不难看到妈妈跟着讨论起老公那些让人难以容忍的育幼方式。能够引起共鸣,并不让人意外:社会迄今仍将育幼视为女性天职,女性持续地从育幼经验中获得不平等的对待,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然而,当“让老公带一下孩子,结果父子竟然一起睡着”也成为谈笑的一部分、甚至引起愤慨时,我们不禁觉得有些错乱:若一位女性带孩子,带到与孩子一起睡着了,会是笑话吗?应该谴责她吗?——换句话说,透过揶揄“男人带小孩”,大家想批判的,究竟是什么?

  是“对女人采取更严苛的育幼要求,却对男人相当宽松”的双重标准吗?还是感叹“女人钜细靡遗的育幼方式,男人总是做不到”?

  约在20年前,社会学者海斯(Sharon Hays)指出,当代社会逐步塑造了专家指导、情绪投入、劳力密集、所费不赀的“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意识形态。在这个意识形态下,子女福祉成为母亲的绝对职责,孩子的需求永远摆在母亲的需求之前。

  要成为“好妈妈”?你必须将身心灵完全投入,不惜时间、精力、情感与金钱,力求无微不至地发挥母爱,将孩子养育往最好的发展方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因此,就连游戏,你该做的也不只是和孩子单纯玩耍,还得参考各种科学知识和专家建议,配合儿童发育阶段,考察游戏对孩子的体能、智力、语言能力等未来成就的影响。不要吝啬!为了给孩子最好的,你花费的金钱永远不多,投入的时间永远太少。

  此外,密集母职也结合了父权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一来,“带小孩”成为女性的天职,这代表育幼的难度被严重低估,仿佛女人天生就知道该如何带好小孩,她们也不该对育幼感到疲惫或心存怨言。当她们带不好了、或者觉得不满了,社会因此责怪女人,女人也因此责怪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其他女人都能“轻松”做到的事?

  二来,即使父亲平等参与育幼,社会仍然认为母亲才是最主要的育幼负责人——如果母亲不在,会有另外一个女人取代她,例如祖母、姑姑或者保姆——于是,小孩出事的时候,我们习惯先问:“妈妈在干嘛?”即使是爸爸带小孩带出事了,我们可能还是忍不住问:“妈妈在干嘛?(怎么敢把小孩丢给爸爸呢?)”

  如此一想,为什么女性带小孩时,往往采取更加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便不难理解:对当代女性而言,在密集母职的严苛标准下,把孩子带“好”的难度,仿佛超过了以往的每一个世代,偏偏社会又认为这是她们与生俱来便该驾轻就熟的天赋。这种全面性的压力,使育儿成为母亲的风险事业,哪怕一点轻忽,全都不能容忍。

  这是极不公平的性别歧视。但也正因如此,在调侃爸爸带小孩的“荒腔走板”时,我们不妨再多想想:要批判的,到底是什么?要追求的,又是什么?

  我们希望的,究竟是社会能以平等的态度看待育幼工作,不要再不成比例地将过多的责任、过重的压力、过高的期待与过严的标准搁置在女性肩上?还是继续追捧这种全心奉献、将儿童视为唯一圆心的高压育幼模式,贬抑那些未能面面俱到的“瑕疵家长”,进而网罗所有性别,将密集母职扩充成密集亲职?

  意即:当带小孩时,妈妈累到睡着了会被骂,爸爸累到睡着了却不会,这时候我们要的,到底是“育儿很简单,怎么做不到?也该责骂爸爸”,还是“育儿很辛苦,请多点同理,不要责骂妈妈”?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