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孩好好睡,睡前仪式很重要

32
发表于2017-11-04 06:55

  睡眠问题经常是小儿科门诊最常被询问的困扰之一,其中常见的包含很难安抚入睡、半夜醒来“骂骂号”、以及早上醒来“欢必霸”,尤其对于身处三代同堂的母亲来说更是戒慎恐惧,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经常受到祖父母的关切,若不想被唠叨就只能想办法赶快安抚,因此常让家长感到焦虑不已。  

  睡眠问题经常是小儿科门诊最常被询问的困扰之一,其中常见的包含很难安抚入睡、半夜醒来“骂骂号”、以及早上醒来“欢必霸”,尤其对于身处三代同堂的母亲来说更是戒慎恐惧,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经常受到祖父母的关切,若不想被唠叨就只能想办法赶快安抚,因此常让家长感到焦虑不已。

  造成上述睡眠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孩子的睡眠是否充足和规律。因为儿童对抗想睡觉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经常会以躁动或过动来抵抗其睡意,因此充足的睡眠量(各年龄所需之睡眠量请参考表一)可避免孩子因为活动量大增或是躁动不安,使得睡前过于亢奋(维持清醒的相关生理机制过高),增加不易安抚入睡的困难度,或者因为睡不饱而有严重的起床气;另一方面,幼童睡眠不足/过于疲累时,一旦入睡后,为快速满足睡眠的需求,容易进入较深层的睡眠,而诱发出常见于深层睡眠阶段的类睡症状,如夜惊(仿佛醒来一般大哭大闹,难以安抚或者对照顾者的安抚无反应,因为此时其实孩子正处于深层的睡眠阶段,难以接收外在刺激和信息)或梦游(较大的幼儿可能会半夜下床走动)等。再者,出生3-4个月后掌管睡眠节律的生理时钟会逐渐成熟,孩子需要规律的作息来训练其内在生理时钟稳定的运作。

  过往许多研究已证实行为的调整可有效改善上述孩子的睡眠问题,回顾超过50篇的实征研究,9成以上均证实行为调整的有效性,8成以上的家长也皆可感受到孩子有显著的进步。而其中最常被使用的行为调整策略就是建立规律且固定的睡眠仪式行为(Bedtime routine)。所谓的睡前仪式就是一系列规律且固定的静态活动,包含睡前瓶喂/亲喂、阅读/讲故事、聊天、刷牙等活动,这些仪式化行为的安排必须每天规律且一致地在睡前执行,活动顺序安排也须固定避免变动。就睡眠的相关生理机制来说,在孩子睡前需要逐步降低白天所需之清醒系统的作用,让债台高筑的睡眠欲望配合生理时钟的作用,使孩子能顺利入眠。根据美国儿童睡眠医学权威学者Jodi A. Mindell的调查研究发现,每周执行睡前仪式越多天的孩子,其晚上入睡的时间相对较早、入睡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半夜醒来次数和总时间也相对较少、总睡眠时间较长。因此,家长若能协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睡前作息,是有益于孩子和家长本身睡眠的双赢策略。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