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自恋的人愉快玩耍?

91
发表于2017-11-22 02:49

  致力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的精神分析医师汉斯.柯赫对于自恋人格不抱持否定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让人类的生存或可能性蓬勃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只不过,自恋性人格者,因为在发展自恋的途中停滞了下来,所以必须稍加培养。透过治疗的实践,确立了该如何顺利支持自恋性人格者、促使自恋成熟的有用方法。从这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重要的对话技巧。但在这之前,先来稍微谈一下,所谓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什么。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就是拥有过剩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对他人充满自大感、缺乏同理心的态度;他会将自己视为特别的存在、怀抱着浮夸的愿望、期待周围的人给予特别的对待或赞赏等。若这些未能如愿,便会感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实际上,其中也有不少有能力的人或成功人士。但当现实人生事与愿违时,他们就会陷入抑郁而茧居,靠着控制与支配符合己意的对象,来发泄不满。

  就算不至于完全符合,在我们的身旁应该还算不少,在某种程度具有如此倾向的人。若能与这种类型的人好好相处、给予他们支持,便能发挥超乎常人的能力与力量,和支持者也能维持良好的关系。但如果支持或相处方法有误,不但当事人无法发挥他的能力,与支持者的关系也会变得破碎,导致悲惨的局面。出于好心还会引来暴怒,甚至成为攻击的对象。

  柯赫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因儿时自恋未能适度被满足造成构造性缺陷的状态。因此,认同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便可弥补这种心灵的缺陷,因此在向对方打开心扉对谈时会显著地表现出来。柯赫认为,这种与平时稍有不同的对话,正是克服构造性缺陷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呢?因为当事人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这么做,而逐渐修复自己的缺陷。

  柯赫的对话技巧会让这种类型的人充满活力,不只助于充分发挥他本身具有的能力(非骄傲自满或优越感等),而是以自然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重视对方的感觉。对于如何相处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那么,柯赫的对话方法是什么呢?

  成为镜子的技巧

  柯赫注意到,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表现出两种转移模式。所谓的转移,诚如之前说明过的,会将儿时怀抱的感情转向他人。柯赫发现,这种自恋失衡的人,会表现出特有的转移方式。

  其一亦被称为镜映转移,就像面对能映照出自己身影的镜子一样面对对方。白雪公主的继母在与魔镜的对话中,询问魔镜说:“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是谁?”魔镜若回答:“就是您。”便是一段感到满足的关系。这面镜子,就是映照出自恋、给予赞美的镜子。这个人所追求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像镜子般被映照出来,绝对不容许自己被否定、贬抑,被指出缺点。

  一般而言,会与镜子对话是很不自然的吧!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中,这种事情却是很典型地。镜映转移在自恋型人格障碍中,被认为是残留了夸大自体这种最幼年阶段的自恋者特征。柯赫的发现有趣的地方在于,不是只有像镜子映照般产生转移而已,且认同这样的镜映转移是有意义的,并能积极地加以活用。柯赫发现,藉由镜映转移的产生,能使幼时夸大自体的赞美欲求获得满足,可促使其从幼时阶段毕业,转而成长、成熟。

  贯彻接纳与赞赏

  镜映转移可说是一种成为镜子的技巧。当对方在自吹自擂或说自己的事时,要抛弃“什么嘛!只会吹嘘或又再讲自己的事了。”的念头,也不可以摆出不耐烦的脸色,这样是无法成为好的倾听者与支持者的。

  看到做出如此反应的你,对方不只会丧失想要谈话的意愿,对于你的信任感与好评也会消失殆尽。这样就无法为这种类型的人带来助力,反而会削减了他的能量。当这种类型的人觉得不被你支持时,不是转而寻求别的支持而离开你,就是会对你发怒,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导致走上让关系破裂的道路。

  因此,不如对抱持幼时自恋的人,贯彻赞美的镜子,映照出此人的优点,让他夸大自体的愿望获得满足。

  “哇!好厉害喔!这个是怎么了吗?”单纯地赞赏、持续倾听是基本的。

  “这个好强喔!果然是天才(超人)呀!”

  “你真的很棒耶!从来没看过这种人。”

  稍微夸大一点刚刚好。你能了解到我的过人之处,对方的脸应该也会闪闪发光。

  这种类型的人,一旦被赞美,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力。利用映照出自己的镜子还能有创造性的成长。为了达到成长,就必须要有能肯定地映照出自己、给予支持的镜子。

  唱反调、还有更好的想法等等,不断陈述自己的意见者,并不是一面好的镜子。因为,镜子若说出自己的事,作为一面镜子就算是瑕疵品了。必须将聚光灯只照在对方身上。不要妨碍对方自由飞翔的思绪,要从心底发出惊叹,以激赏对方话语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承受理想化的重担

  另外还有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出现的转移模式特征,称为理想化转移。他会不断地将治疗者理想化、视为了不起的人物,过度地尊敬或憧憬,还会错觉地认为对方什么问题都能帮他解决。

  大部分的人被如此地过度理想化应该都会感到不舒服,而想要大喊:“我才没有那么伟大!”“不要过分抬举我了!”可是,柯赫认为,接受当事人的理想化欲求,某种程度地给予满足,也是很重要。换句话说,这么做也是响应其对于能保护、引导他的自我理想化父母的渴求。相反地,如果采取打破当事人理想化愿望的态度,将会导致完全的反效果,只会让过去的伤口再度重现而已。对当事人来说,他要追求的是一个能被同理对待,可以持续信任、尊敬的存在。

  严格地对待、变得有情绪,适度展现人性弱点的一面等等的进程,逐渐将理想现实化虽然是好的,但突然让对方感到幻灭,逃离理想化的形象,是会挫伤对方的理想化欲求,就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引导者了。想要成为引导者,必须自我磨练,以承受理想化的沉重压力。产生理想化转移类型的人,是比夸大自体还稍微成长一点的自恋阶段―在“理想化父母的意象”中挫败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对父母感到强烈的失望,或是觉得父母不值得尊敬,因而使得自恋无法获得满足。这些人需要的是,将代替父母的人物理想化,藉由投射在此人身上的自恋,感受到自豪的满足。因此,当这种类型的人产生理想化转移时,不应该加以贬抑或摆脱,必须站在指导者的立场,大方地接纳。

  柯赫认为,产生理想化是表示预期恢复度很高,但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修复伤口时不可或缺的阶段。

  自我客体与变形内化

  即便如此,接受镜映转移或理想化转移,为何会与自恋的成熟有所关联呢?以一般对话技巧的标准来看,这种稍微奇妙的对话方式,很容易会被视为不构成对话而予以否定。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有效呢?为了理解这点,必须再多了解一些柯赫的理论。

  柯赫以前的理解是,心理的问题是由于心中带有某些伤痛才产生的,但这些心理伤痛总是被压抑,所以很难让人意识到。而认识这些被压抑的伤痛与情感,可望改善心理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很明显地,就算知道扭曲发展的原因为何,也不会因为自觉到原因后而获得治愈。

  例如:就算让人格障碍者自觉到造成心理伤痛的原因,也无法解决其人格上的问题。就算再怎么疗伤,还是无法治愈扭曲发展的心理构造。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修正心理构造的扭曲呢?

  柯赫在持续的摸索当中,找到一种与帮助患者自觉到心理外伤与被压抑的感情来解决的精神分析法完全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真髓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修正心理构造缺陷,必须再次重新历经获得不足部分的过程。

  重新获得不足的部分,也就是重新培养的话,必须要知道如何做才能让自恋达到成熟。

  这个问题的答案,柯赫认为关键在于,自我客体的功能。

  所谓的自我客体指的是自体,同时也是客体般的存在。原本最初的自我客体,对婴儿而言,是乳房或母亲的存在,这就像是自我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外在的客体。

  柯赫认为,自我为了获得自律的心理构造,首先,必须由自我客体适当地给予同理的反应。在充分进行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将自我客体对自我显示的同理态度或想法,逐渐地放入自己心中。这个过程就被柯赫称之为“变形内化”。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由于来自自我客体的同理反应不足,而使得同理的构造无法充分发展。因此,在修复时,首先必须要有可以给予同理反应的自我客体。成为自我客体的对象,在持续同理的对应中不久之后将被接受,未成熟的自恋即能获得同理的构造,达到变化成为成熟的自恋。而能达成自我客体任务的,便是治疗者或是在周遭支持当事者的人。

  在一般对话中,应该也会有对于自己成为对方的“自我客体”,而感到抗拒或负担,觉得厌烦或拒绝的状况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想要支持当事人时,成为自我客体是柯赫发现很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当成为自我客体时,是镜映转移,也是理想化转移。变成赞美的镜子、变成像父母般的庇护者,作为一个自我客体若能好好地发挥功能,便能填补自恋的缺陷,促使其发展成熟。

  撒娇与同理的重要性

  在“常识性”的理解中,当自己成为对方的“自我客体”时,对方就会过度撒娇,或被对方予取予求,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但如果缺乏“自我客体”的存在,不管过多久,心理构造的缺陷都将无法被填补。

  所谓的自我客体,是指能够接受自恋的自己的对象。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向他撒娇的对象。想要消除因为未被接纳、撒娇所产生的自恋扭曲,只能重新经历这个过程。只用分析的、认知的方式,是毫无作用的,必须要有带有感情的体验。这是“同理反应的自我客体”才能扮演的角色。

  这样看来,自我客体几乎相当于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对象”。以同理响应的自我客体,正是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称为“安全基地”者,换句话说就是依附对象。

  柯赫使用精神分析传统使用到的“自我”、“客体”等用语,来表现相同的现象。对于因依附问题产生的状态,显示其被修正的可能。鲍比的依附理论中,对于依附损伤要如何修复这一点,几乎未曾触及。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柯赫的理论,可以看出较鲍比的理论更进一步。柯赫这种持续同理响应的自我客体可带来修复的治疗策略,不只针对自恋的类型,对于具有不稳定型依附的所有个案皆适用。

  实际上,柯赫的自体心理学对话,充满轻松的同理氛围。柯赫也将成为自我客体用“成为家人”这样的说法来表现。当未能达到成为家人般的连接,或许也就无法填补心理构造的缺陷了吧!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