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孩子无感?你看不见他们平静外表下的惊慌失措

90
发表于2017-12-14 03:32

  

  记得小时候,爸妈吵架的功力真不是盖的。

  在爸妈离婚之前,他们吵到几乎天天吵架,不吵才奇怪的地步!对于爸妈吵架这件事,我和姊姊早就司空见惯。至于那些吵架时双方丢出尖酸刻薄的话,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可以说,爸妈吵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爸妈吵架我无感?

  我们不会去问爸妈:“你们是不是在吵架?”因为那种火力全开的场面就是吵架,而不是大声说话,就算是小孩也能区分清楚。

  常常都是爸妈吵他们的,我和姊姊做我们自己的事。

  还记得小时候爸妈吵架时,我和姊姊就会拿着魔法棒,在他们中间挥舞着,扮演警察,对着正在十字路口吵架的爸妈,高声喊着:“不要再吵了!大家还要通过!请你们快点离开,不然我要开罚单啰!”我们说这些话完全不是为了制止他们吵架,只是单纯觉得这是个角色扮演的好玩场景,一定要好好把握借题发挥一番!

  还有一次,爸妈在一家餐厅大吵,餐厅里的人都兴味十足看着这场闹剧,我和姊姊就努力保持淡定,在座位上吃着我们碗里的面。

  当下的心情很难形容。我并不生气爸妈吵架,因为那是常态。但是看到周遭的人们以一种看好戏的态度,七嘴八舌、指指点点,却让我火冒三丈,恨不得把他们爆打一顿。不过,我又能怎么样,这是我爸妈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也只能狠狠瞪着那些看热闹的人,现在回想起当时那种愤怒又无奈的心情,真的觉得很可悲。

  再次置身吵架的冲突

  因为小时候有那样面对爸妈吵架的经验,我以为我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再也不怕父母吵架这回事了。后来妈妈再婚,由于继父和妈妈的感情很好,结婚多年,就连小吵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我都快忘了父母吵架是什么感觉。但没想到就在我初中的时候,继父和妈妈爆发了冷战。

  在他们冷战的第一天我就觉得不对劲,但我认为他们会一如往常迅速和解,没想到情况没有随时间好转,反而愈来愈严重,几天后,继父竟然跑去睡沙发,妈妈也不再做晚餐给继父吃了。

  由于我们家每周六晚上都有家庭分享,全家人一同分享一周内要感谢的事,因此继父和妈妈只能硬着头皮,和我们坐在一起。

  一开始,我们三姊妹就抢着先分享,试图缓和两人散发的沉重气氛,但事实证明,这样一点用也没有。换到妈妈分享时,妈妈先是叹了一口气,接着开始用很反讽的方式,“感恩”继父的不是。一瞬间,沉重的气氛更是直接降到冰点。我们几个孩子,全都沉默不语,低着头不敢看他们两个。

  妈妈讲着讲着,愈讲愈多,愈讲愈酸,继父最后实在是气不过了,开始反驳,眼看着两个人愈讲愈大声,妹妹很快被带回居室。Angela大姊和二姊互相挤眉弄眼,不知道在传达什么,我缓缓把脚缩起来抱紧,脸靠在膝盖上,两眼直楞楞盯着白花花的墙壁。

  我渐渐感觉到鼻酸,但我努力忍着,不断告诉自己:“有什么好哭的,这种事以前每天都会发生,你应该早就习惯了。”没想到他们吵着吵着,继父突然说了一句话:“要是依我以前的个性,早就跟你离婚了!”一瞬间,在我眼中酝酿已久的泪水便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同时我也听到妈妈不甘示弱的响应:“是吗?我也早就跟你离婚了好不好!”当下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低落的情绪与奔流的泪水,只能举起手臂挡住我的脸。

  只听到Angela大姊高声喊着:“不要吵了啦!你们快看,可心都哭了。”继父和妈妈的争吵因为这句话安静了片刻,但并没有停止,不一会儿又开始了。我再也受不,直接冲回居室把门反锁,躲在里面大哭。

  平静外表下的惊慌失措

  这件事情后,我才发现,从前那些我不以为然的吵架,原来在我心中造成那么大的阴影。当继父和妈妈说出“离婚”这个关键词时,我真的好害怕、好害怕,无法形容地害怕,全身上下都在颤抖,而当时映入眼帘的画面,就是小时候爸妈打离婚官司时,我在法院里被法官询问的画面。

  我以为妈妈再婚后,生活美满祥和,那段父母离婚的经历已成过去,没想到这次继父与妈妈吵架的事件,我才明白在自己心底深处,是多么害怕、恐惧那样的争吵,我是多么忧虑父母从亲密关系、到争吵,最后演变离婚的过程。

  因为这样难受的经验,我不希望将来我的小孩和我受同样的苦,我不要因为我的关系,让孩子被那些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甚至对争吵感到麻木。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与人吵架的经验,我觉得这只是沟通的方式之一,其实有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真心希望天下的爸妈们不要太常吵架,或涉及人身攻击,因为对于我们孩子来说,父母动辄吵架或轻言离婚一旦成为常态,在无法逃离或解决情况下,那种表面平静、内心麻木的阴影将如附骨之蛆,终身难以摆脱。

  玛那熊心理师的家庭观察

  从鲍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来看,人天生就有接近他人的需求。婴儿透过哭声、笑声来吸引主要照顾者(通常为父母)的注意与关心,以帮助自身存活。到了儿童、青少年阶段,虽然基本生活已经可以自理(不需要父母辛苦把屎把尿、喂食洗澡),但由于经济尚未独立,无法养活自己,因此仍会期待并习惯受到依恋对象(父母)的照顾。

  更重要的是,不论婴儿、儿童、青少年(或成人)的“依恋需求”,意即对依恋对象的期待,除了物质、生理上的满足,还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父母若能提供稳定的照顾、响应、关爱与陪伴,会让婴孩一点一滴累积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

  夫妻关系与稳定的家庭息息相关,在激烈争吵提及离婚,容易让孩子担心依恋对象将离自己而去,并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缺乏安全感所带来的恐惧、担心或害怕。文章中所提到的表现麻木即为一种,面对过于巨大的负面情绪,孩子将自己从中抽离以降低冲击,并让自己能持续生活、面对父母。

  即使父母尽量克制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孩子是敏感的,多能从父母的互动、气氛中察觉不对劲,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冷战,都会让孩子紧张、焦虑。

  夫妻争执是婚姻中无法避免的,关键在如何面对冲突。脱口而出的“离婚”字眼,其实也可能让双方关系更掀波澜。这是因为人们长大后,依恋对象逐渐扩展到父母之外,如知己、师长,通常最主要的会是伴侣。因此,吵架时的只言片语若让对方感到依恋对象即将离去,也会引发恐惧、害怕或焦虑等情绪,并做出反击。而往往这时又引起另一方更大的负面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建议夫妻在争吵时,除了留意所用的言语外,也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有过于激烈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情绪渐缓、自己稳定下来后,关心孩子的状态。透过同理孩子的担心、害怕,并说明过程,让她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